【选必下教案】香草美人手法:爱有多深,痛有多切——《离骚》(节选)教学设计(初稿)
图片
香草美人手法:爱有多深,痛有多切
——《离骚》(节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本文创作背景,梳理文本的内容和层次。
2.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诗中回旋复沓的表达、独特的节奏韵律。
3.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香草美人”象征意义,体味诗人情志。
4.文化传承与理解:掌握作者用直接抒情方式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屈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战国末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1953 年,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波兰的天文学家哥白尼,法国的文学家拉伯雷,古巴的作家和民族运动领袖何塞·马蒂) 之一,是我国有记载的第一位文人诗人,第一位知识分子,开创了“香草美人”的诗学传统。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三闾大夫(战国时楚国特设的官职,是主持宗庙祭祀,兼管王族屈、景、昭三大姓子弟教育的闲差事,屈原贬后任此职)。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以及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有九年之久。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 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抑,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他的政治理想就是“美政”,包括两个内涵——圣君贤相的政治和以民为本的思想。
他的代表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屈原的浪漫主义抒情长诗《离骚》惊采绝艳,被鲁迅誉为“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史记·屈原列传》记载,屈原与上官大夫靳尚等人同仕于楚怀王期间,因才华横溢担当重任而遭到同僚靳尚等人的嫉妒谗害,以致“王怒而疏屈平。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二)任务一:熟读文本,梳理内容,赏析香草美人手法的文学魅力
【提问】用舒缓咏叹又略带悲愤的语气诵读全文,疏通文意与层次
【明确】第一段:交代自己的出身与出生。皇族之后,出身高贵;出生不凡,名字高雅。
诗人强调自己身份高贵,与楚王同宗共祖,意在表明自己对楚国的兴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也为他至死不能离开楚国埋下伏笔。
降生时的不平凡仿佛是上苍赋予他的不平凡的使命,是楚祖先赋予自己的神圣使命,所以屈原自然而然地把楚国的国运当作是自己的命运,与国同命,任石自沉。“正则”,公正而有法则;“灵均”,形容土地美好而平坦,这里指禀赋良善,公平均一。这是亲人对他的期望,也是他一生所恪守的信条。
总之,这起始的一段,为诗人一生的自尊、自重、自爱和忧国、忧民、忧人生定下了感情基调。
【补充】在古代“姓”和“氏”是有严格区别。“姓”代表氏族的血统,起源于母系社会,称为族姓,是为了区分血缘,防止血缘婚配而发明的相应识别标志。
“氏”是古代贵族标志与宗族系统的称号,从夏朝中期开始“氏”成为“姓”的支系,表示功勋和地位。
屈原,是“芈”姓,“屈”氏;楚怀王熊槐,芈姓,熊氏,名槐:所以《屈原列传》中说“屈平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第二段:强调自己修身养德,锻炼品质、培养才能和改革的决心。
“弃秽”“改此度”都是改革的委婉说法。其中“恐年岁之不吾与”“恐美人之迟暮”“来吾道夫先路”等抒情性诗句意在强调诗人迫不及待的报国之心。
【补充】当时的战国,七雄争霸,周王朝名存实亡。历经商鞅变法的秦国,综合国力提升,窥视天下。面对秦国的恫吓,诸侯联盟松松垮垮。面对秦国的崛起,眼见楚国的没落,屈原心急如焚。他对内辅佐怀王变法图强。效法商鞅吴起,奖励耕战;举贤荐能,礼贤下士;禁朋党,明赏罚,移风俗。对外主张联齐抗秦。屈原的变法,让楚国出现了短暂的焕然一新。
然而,屈原的改革,处处挤压着旧贵族的利益。他的杰出,让朝廷的宵小如芒在背。屈原的至公无私,时刻都反衬着他们的渺小。楚国的旧贵们为了自己的权力利益,视屈原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一次次的诋毁,成功动摇了屈原在楚怀王心中的地位。从备受宠信,到猜疑疏远,再到流放弃用。
失去楚王信任的屈原,在楚国的朝堂上就犹如无根的浮萍,空有一腔报国热情,却无处宣泄。随着屈原的失势,楚国的政坛格局和国家战略也发生了重大调整。楚国竟然和虎狼之师秦国结盟。结果楚怀王客死秦国,无比凄惨。楚顷襄王继位后,屈原被弃用甚至被流放。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楚国开始节节败退,内忧外患接踵而至。
第三段:诗人追忆往昔,自述遭贬原因,表达正道直行的决心。
第一层:民生(人生)多艰的表现:朝谇夕替,遭贬加罪。——屈原的态度:九死犹未悔(坚持理想,献身祖国)
第二层:民生(人生)多艰的原因:①灵修浩荡(君王昏庸),②众女嫉余(小人隐害),③时俗工巧(法度被废),④追曲竞周(世风不良)。——屈原的态度:虽忧愁烦闷,走投无路,也决不同流合污;虽屈心抑志,也要保持清白,献身正道。
第四段:表达欲退隐自守念头和爱国情怀。
【原文】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析】第一层:反省自我,生退隐之意(“好修”之意)
【原文】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析】想象在退隐中保守高洁情操(香草美人手法)
【原文】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析】在理想和现实、进取与退隐的对立中(反顾以游目),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往观乎四荒):坚持理想不变,坚守正道不变,保守高洁不变。
【小结】节选四个段落,作梳理,可见屈原强烈的自我执念:他觉得自己一出生就与俗不同(第一段),有“内美”还“修能”,为的是“抚壮弃秽”,力争“道夫先路”;他自信满满地认为自己会走向政治舞台的中央(第二段)。
可是很快地,他发现周围没有人在意他,连最信任的人都逐渐疏远他,周遭的人更是不断嫉妒诋毁他,他如此看重的自我却只能“独困乎此时也”;面对此,他怨的是周遭,因此他不会改变自我,反而决心以死明志(第三段)。
当然,屈原也反思过,后悔过,也想寻求人生之突围,可是,他反思的结果,仍然是别人的“不是”(悔相道之不察),并进一步坚定了“自我”(退将修复吾初服),虽体解不悔(第四段)。
如此往复,屈原越是坚持执念,越是无法突围。这就是一种怨的郁结,而这种“怨结”恰恰完整地反映屈原的内心苦楚和矛盾行为,即“遭受忧愁”的表现。
【提问】举例分析屈原的香草美人手法,探究其使用原因。
【明确】 《离骚》中常用“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也叫“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可抒难抒之情。
比如“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杜甫这两句诗借用对柳絮与桃花的描写,表达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以及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痛苦和愁闷。
①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
②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
③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
④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用骐骥驰骋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勇做革新强国的先驱者,为楚王和国家献身,一往无前。
⑤“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芬芳的香蕙、白芷来比喻自己德行的崇高美好;以荷花、荷叶为衣,表现诗人清白的操守。
(三)任务二:体会作者直接抒情的方法和概括节选部分所表达的情感
【提问】诗人敢爱敢恨,敢怨敢怒,或悲或叹,或哀或伤,其情感如火山喷发般迸射而出,将郁结在心中的激情宣泄得酣畅淋漓,如何表现,再举例说明。
【明确】诗中大量使用“兮”字,“兮”不仅是《离骚》的语言标志,有增强节奏的作用,更有直抒胸臆中增强抒情效果,具体表现为两方面:
一是可以增加情感的长度。如“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的“兮”字,诵读时适当延长,读得舒缓一些,诗人的忧郁痛苦形象会更为明晰;
二是可以加大情感的强度。如“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圆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一节中,四个“兮”字有规律地反复重现,既可以产生复沓效果,又有助于增强气势,使情感表达酣畅恣肆。
其它例句: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屈原的悲忧长叹,哀伤痛哭。、
2.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抒发了屈原对奸佞党人败坏法度、阿谀奉承丑态的无比憎恨。
3.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表达了屈原虽然不被世人了解,遭遇厄运,但是仍会一如既往地坚持修洁之行的决心。
4.“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抒发了屈原将坚守理想,虽遭肢解也无所畏惧的决心。
【提问】节选部分所表达了屈原哪几个方面的复杂情感?请概括分析。
【明确】一是悲悔之情(于己)。诗人对自己当时的处境感到悲哀伤痛,对自己的坚守经历了“不悔—后悔—不悔”的复杂心路历程。
二是怨恨之情(于君)。屈原坚持正直之行,尽忠于君,但被君王疏远,选段抒发了他对怀王的怨恨之情。
三是愤恨之情(于佞)。诗人正道直行,履职尽忠,而致身处险境,遭遇疏放,最终身赴汨罗,导致他悲剧命运的直接原因就是朝中奸佞的蓄意陷害,所以诗人对他们无比愤恨和憎恶。
四是挚爱之情(于国)。选段在表面上不能直接看出诗人深挚的爱国之情,但是透过文字试想一下:像屈子这样才能卓绝、品行高洁的有志之士,为什么愿意长期忍受忧愤痛苦而不去他国另觅出路呢?或者即便要留在楚国为什么不选择随波逐流、“明哲保身”的妥协策略呢?原因除了他那坚贞不屈的刚直个性外,更是他那强烈的爱国之情、赤子之心让他选择留下来,为了复兴楚国的“美政”理想而斗争到底。
总之,有悲悔,有怨恨,有愤恨,有挚爱。
教学总结: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为什么屈原对楚国的爱是如此执着?因为屈原一生忠于楚国。而当所有的梦想被残酷的现实击碎后,这位深深爱着自己国家的人,最终以最决绝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命运多舛的一生。正所谓爱的越深刻,痛的越切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